主海报
沈从文先生于1934年完成的《边城》,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描绘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既是对一种优美、健康、不悖于自然的人的生存方式的颂扬,也是一曲对行将消逝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挽歌。八十多年后,苗月导演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充满温情与诗意的土地。一部反映在当代历史变革下,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如何在时间的转折点上追逐美好生活的影片《十八洞村》应运而生。
内心的山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间的意境。看完全片之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连绵起伏的群山,缭绕的雾霭,梦境般的水田,一幅田园画卷了然于胸。整部影片亦如一篇散文诗,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伤感和湿漉漉的诗意。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绿的画面里,每一帧都散发着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中,演绎着一个平凡淡然的故事。人在画中游,需要的是淳朴的心灵。在朴实中尽显唯美,才能体会到那一种空灵的境界。
湘西的大山深处,流淌着湘西人民的淳厚与纯良。那随风飘散的山歌,那连绵不绝的群山,那苍翠欲滴的丛林,那围绕在人们身边飞舞的流萤,共同构成了《十八洞村》充满地域风情的大背景。这里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丝毫未曾遭到工业化的侵染,它只是以恒久不变的姿态伫立于天地间,静默于流年。
剧照
大地的悲欢
中国人对于土地的依恋,缘于内心对于传统和文化的坚守。《十八洞村》在看似非常“主旋律”的剧情之下,包裹着人与土地的深层次关系。土地不再是束缚农村发展的枷锁,而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真实载体。导演苗月并没有像以往的农村题材影片那样,纠结表现于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继续用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唯美的视角,体察描摹着当代农民丰富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
在影片中,农民不再是符号化的政治观念或者历史背景,而是作为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出现在银幕之上。他们真实体验着由时间带来的内在和外在的变革。《十八洞村》与以往农村题材影片的差别,即是用散文化的电影语言抒写出当下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既不沉溺欢喜,亦不回避悲辛。相对于外在的世界变化,《十八洞村》更关心人内在的情感张力。由此,影片散发出清新、质朴、唯美的文艺气质,充满了浪漫与诗性。
剧照
平民的史诗
影片《十八洞村》由苗月编剧、导演,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人物的刻画描摹,情节冲突的递进,《十八洞村》都跳脱出了以往同类影片的窠臼,呈现出作者电影的诗意气质。导演仿佛一位画家,将人的情感与悲欢隐藏于在山水之间。当观众看到银幕上被绿树遮蔽的大山、被氤氲水汽包裹的人草木时,内心升腾起一种清凉的触感,仿佛自己的人生就在眼前,徐徐展开,触手可及。《十八洞村》以写意的笔墨镜头,在任意点染中书写出一部属于平民的心灵史诗。
旗在动,风也在动,人心更在动。在充满变革的时代里,诗意与温情依然是《十八洞村》这部影片一脉相承的主旨。时光悠悠,坚守内心的一方天地,以纯真,以温婉,以静默,点亮每一个人心头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