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演出》剧照
《迷幻演出》剧照
《迷幻演出》剧照
嬉皮们的狂欢演出
这部电影除了在当年让某位中产妇女吐在电影院,还催生了至少三个结果,第一,扮演查斯的詹姆斯-福克斯在影片结束后变成虔诚的基督徒,去印度传教,多年未回影坛;第二,扮演菲伯的安妮塔-帕伦贝尔格从此染上了毒瘾;第三,导演卡梅尔再没拍出一部像样的电影,并在1996年吞枪自杀。关于他的死有很多传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他像周星星扮演的神父那样死了半天也没咽气,还喃喃自语:“我没见到博尔赫斯”。显然影迷们一厢情愿地让他生命的落幕呼应了《迷幻演出》的结尾,可惜子弹和生活同样冰冷,不会留下那么多戏剧性供坊间流传。我们总把禁片想得过于“神圣”,但实际上本片更像一次甩脱了所有伦理跟束缚的顽劣聚会。电影拍摄后期,剧组不得不请医生到片场来给吸毒过量的人注射镇静剂才能继续,滚石乐手们、两个女演员、导演,这伙人的关系乱得跟八宝粥似的。所谓性与死亡、身份置换、雌雄同体等本就苦大仇深的玄妙字眼,导演卡梅尔深思过却没熟虑,结果绕晕了别人也打懵了自己。
禁片的文字游戏
本片“滚石乐队”灵魂人物米克-贾格尔首次大银幕处女作,影片于1968年拍摄完毕,由于片中过多的性、色情、毒品和暴力内容曾遭禁两年,直到1970年才小范围试映。六零末到七十年代是个迷乱而神奇的时代,不说嬉皮、民权、伍德斯托克;也不说越战、毒品和曼森家族,起码这是影史上最伟大的时代,好莱坞和世界电影都拐了个大弯,差点被一群年轻人搞得面目全非。当然,这也是禁片最多的时代。如今那些片子是没人敢禁了,但禁片这词儿却一直挺热乎。它现在是个引人入局的广告语,潜台为少儿不宜,或者小众品位。
当一部电影沦为或者故意沦为禁片,它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是满足了我们的观影乐趣,还是窥淫癖好?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批评者会说两种假设是一回事;赞同者会坦荡荡地说,一切都需要了解,一切都需要探究,可最终谁也免不了怀有这样那样的小心思。在这个前提下,批评者可能比赞同者收获更多,因为他们总在被欲望扰乱之前意识到自己多么虚头巴脑,于是在接下来批评别人时实现自我批评。道理挺简单,但说起来拗口,概括一下,禁片的全部意义都发生在被禁止的动作上,就好比有人说造就卡夫卡的,是卡夫卡的失败。它脆弱不堪,可对欲望认知的更多可能性,总是在禁与被禁的角力中出现(它的意义不是意识形态上的,意识形态几乎不存在“崭新”的意义)。我喜欢那些开创了更多可能性的电影,它虽然改写不了欲望,但起码是电影本身得以延续的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说,《迷幻演出》绝对是好电影。不过同时我们也该清楚地意识到,为可能性边界不断扩大过程中造成的阵痛买单的,还是观众自己。
演出结束
通知广大网友,《百部穿影之情色篇》暂告一段落。稍作调整,我们将推出《百部穿影之政治篇》。感谢广大网友一直以来的支持。并希望一直得到大家的支持。凤凰娱乐电影组,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