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三里屯,橙色大厅外灯火辉煌,橙色大厅里琵琶声交错,时而酷似江南小调,时而摇滚风十足,演绎着古与今、中与西的时空交叠……演奏这些曲子的,是琵琶演奏家吴蛮。“我13岁来北京,22岁出国,在国外的时间比在国内多。”演出前一天才从美国飞回北京的吴蛮有些感慨,但正是这几十年的海外时光,让她成为“把琵琶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
深藏功名赴美从零开始
要说吴蛮的成长经历,那简直就是家长口中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得让很多人觉得“羡慕嫉妒恨”。
吴蛮出生在杭州的一个艺术家庭,从小就居住在京剧团、歌舞团等集聚的“大杂院”里。她12岁学琵琶,一年后就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学毕业顺利升到大学,大学毕业又被直接保送读硕士,成为中国文化部特批的第一位琵琶硕士生,随后留校任教。20岁出头的她,不仅成为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琵琶冠军,当时中国最权威的中国总唱片社,还破格为她出版独奏唱片。
“当时赚的工资比我爸还高,以后肯定还能分到房子,可那又怎么样呢?一眼就能看到以后的生活,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当上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还不到半年,吴蛮就坐不住了。一个人在琴房时,她常常看着窗外的天,想下一步该怎么办,“我想演奏,我想看世界。”那时候,吴蛮22岁。
1990年,吴蛮离开了她学习生活近10年的中央音乐学院校园,远赴美国。这期间,她从没有回过国,除了爸爸妈妈,也没有人收到过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独闯天下,去社区、去校园、去医院,甚至去老人活动中心演出;没有人知道,她和几个身在纽约的华人演奏家,租用林肯艺术中心附近的一个音乐厅,每年举办一场对他们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音乐会”,因为“那里是正式的音乐厅,观众是要花钱买票的”。
“那6年是很苦的。”回忆起来,现在的吴蛮只用一句话带过,“我在国内很有名气,到了国外,就完全从零开始,没有人认识我,一下掉到了底儿。”
与弦乐四重奏闯入西方视线
不过,比起初到美国时的寂寞,更让她感到痛苦的,是西方人对琵琶、对中国文化完全的不了解和漠然。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对中国一点儿都不了解,更别提琵琶了。”吴蛮说。当时每场演出结束,都会有外国观众围上来,叫个好,鼓鼓掌,这个摸摸琴弦,那个赞扬一番,场面相当热闹。可当观众都走了,背着琴盒回家的吴蛮却感到一阵虚幻:“这些观众走出场外,只记得今天见识到了一个奇怪的东方乐器,连名字可能都不记得是什么。”
这种距离感让吴蛮很失落,“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让琵琶和当地人真正对话。”她说的对话,就是与美国本土音乐合作,同台演出,“那时候叫合作,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跨界。”1992年,吴蛮受邀参加匹兹堡现代音乐节,第一次在美国主流音乐节上表演琵琶独奏,后来还与美国非常著名的现代派弦乐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