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火了编剧、导演、一众演员,投资方、制作播出机构也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细心的观众或许会问,那些平时在影视市场一掷万金的资本大鳄,为何却与这场盛宴失之交臂?这部十年难遇的热剧为何花落湖南卫视,让人们印象中一家主打青春牌的卫视平台,如此优雅地用一部正剧勾了人心?
跟跌宕起伏的剧情一样,这部电视剧“找投资的故事”也称得上是一段传奇。据报道,《人民的名义》预算一个亿,但直到开拍前,仍有2000万的缺口,以至于导演李路都准备将别墅抵押出去。其实,这期间也有不少机构投资者登门造访,但他们或担心反腐题材太敏感,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担心投资打了水漂;或因为制作方无法满足娱乐的套路,做不到“三分钟有一个剧情爆点,情节进行到某处有演员耍宝”。几个月的接洽,竟没有一家肯在投资协议上签字。最终,这部剧的投资方,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影视公司,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试水”电视剧。
一个亿的投资,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投资方只是“小菜一碟”,然而,这些投资者无法跳出“热门IP+小鲜肉”的投资思维,最终将一桌丰盛的饭菜拱手让给了其他竞争者。事实上,《人民的名义》适时出现,给急功近利的市场送出了经典的反证:影视产品大不同于一般商品,用大数据分析、商业模型来计算投入产出并不科学,投资最不能忽略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内涵价值。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人这样形容眼下的电视剧行业。一方面,资本大举进入带来很多机会;另一方面,热钱的涌入令行业浮躁之风越吹越盛。不少资本投资影视都是快餐模式,不愿意花时间打磨剧本,更不愿意拉长拍摄周期增加成本,急于变现的心态使创作过程粗制滥造。
但是,“烂片”可以得意于一时,不能得意于一世。《人民的名义》大热,而各种“雷剧”渐衰,是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的结果。
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最大赢家莫过于湖南卫视。慧眼识珠的眼光和对严肃文艺作品的看重,让湖南卫视独占花魁。有媒体透露,在该剧的拍摄过程中,先后有四五家电视台去剧组探过班,不过题材的敏感性让他们望而却步,只有湖南卫视在2016年5月签下了购剧协议。而当时,该剧尚未杀青。
坚守主流价值,敢为天下先,敏感于时代风尚的变化并顺势而为,一直是湖南卫视的制胜法宝。这一次,又恰逢其时地体现在《人民的名义》上。
当前,十八大以来反腐等重大行动,不仅打压了腐败态势,同时重塑了世道人心,改变了社会风向。这种变化体现在“看剧”上,观众对脱离现实的穿越剧、玄幻剧、各类“神剧”的日益审美疲劳,转而寻求契合时代大势、接地气贴人心的作品。谁率先看到这一点,谁就能赢得先手。
如果说,过去是某些“IP改编”“鲜肉当道”“比拼颜值”的电视剧屡掀收视浪潮,那么《人民的名义》的“爆款”“走红”,让电视剧行业又一次迎来拐点。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火爆,未来会出现一个现实主义的小高潮。如何顺应这一潮流,同时又规避同质化、一窝蜂的陷阱,加速品质升级,是摆在影视制作和播出机构面前的一道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