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发的一条关于“《士兵突击》十周年”的微博瞬间引爆网络,“士兵突击十周年”这个话题阅读量目前高达1.5亿,转发量达7.5万次。在几万条评论中,有人热盼电视剧主创全员再聚首,有人期待《士兵突击》推出续集,更多的网友则在感概10年之中这部戏带给自己的影响和感动。
一部10年之前播出的电视剧在今天依然能有着如此的热度十分难能可贵。10年间,《士兵突击》先后荣获“飞天奖”“金鹰奖”“军事题材电视剧金星”等诸多大奖,在全国的省级电视台轮番播出,网络上的点击量更是数以亿计,甚至远播海外。现在来看,《士兵突击》已经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经典影视剧,而是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带有鲜明军事文化标签的社会学现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能让一部没有女性角色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历岁月依旧持续发光发热呢?
战士许三多,一个农村孩子突然进入了优秀人才聚集的部队,不得不在青涩的青春中仓促面对人生中从未经历的困难和挑战。站队列站不齐,向后转转不好,拖集体的后腿,这似乎是很多军人回想当兵之初的时候都会有的记忆,但是许三多在懵懂中却始终坚持对生活永不抱怨的心态,在艰难和痛苦的磨砺中一步步成长。
成才是剧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他有灵气并且胸有大志,可是却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择手段,钻营逢迎、唯我独尊,但其经历沉痛打击却没有自我放弃,并用强烈的精神力量感化他人、升华自我。战士成才由失败到蜕变之后的成功,对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启示意义。
无论是傻傻坚持的许三多,还是实现了自我改变的成才,当然还有史今、伍六一、吴哲等特色鲜明的军人形象,他们有尊严有个性,但却都崇尚荣誉高于一切,甚至为了集体荣誉可以牺牲自己。配合生动的艺术刻画,这种信仰焕发出的力量引起观众强烈的价值观共鸣,人们在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激励着自己在面对挫折、困惑、挑战时更加勇敢、坚韧。难怪在网友的留言中说起这部剧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梦想”“信仰”和“坚持”,还有人表示这10年来自己终于活成了他们的模样。
“不抛弃、不放弃”是军人对信仰的誓言,更是战士对精神的追求。永远不能抛弃的,是战友之间的义、兄弟之间的情和家人之间的爱,是一个兵对胜利的渴望,是一个军人对集体的忠诚;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军人应该坚持的原则,是激励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是为信仰而付出的努力与拼搏。正是这种价值取向才让朴素的《士兵突击》克服了创作和发行的缺憾,历久弥香。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创新,进而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社会效益将会导致创作方向扭曲,自然也不会叩击观众的心灵。特别是军事题材文艺作品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更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作支撑,《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士兵突击》莫不是如此。而离开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贻笑大方的“神剧”就会层出不穷。
事实上,在和平年代,绝大部分军人不可能有机会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他们默默地坚守在边防哨卡、大漠深处和海上孤岛,以自己生命中无比宝贵的青春换来祖国的安宁。这些军人是那样的普通,但又因为有了信仰而如此的不平凡。放下骄傲的态度,真心地去感受士兵的追求,相信类似《士兵突击》这样的文艺作品就不会是孤本。
(作者单位:工程兵学院)
房永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