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观察】
从《继承人》的反响来看,国内编剧也确实需要重新审视目前观众的口味了。与其花工夫绞尽脑汁,撰写迎合市场的套路,不如发挥专长,把“专业剧”真正做到专业。
网友间曾流传一个段子:美国的律政剧讲的是律师如何为委托人争取利益;日韩的律政剧是借用案子去表现人性的丑恶;但国产的律政剧讲的却是律师们的爱情,委托人的爱情。不少国产剧都首当其冲地证明了这个段子并非玩笑,而最近开播的《继承人》也是其中之一。
这部剧与《离婚律师》等律政剧相比,其实更加“根红苗正”。它的编剧是资深律师段祺华。段祺华不仅拥有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州律师协会第一位外国法律顾问等多个头衔,他本人也为写这部剧花费了近两年,翻阅了近百个真实案例。而这也让《继承人》在开播前,就受到了诸多行业剧粉丝的热捧。
如果仅从法律专业角度来分析,这部剧仅将视角聚焦于《继承法》,切口小,涉及专业范围较固定,所以在法律条文引用和法律事实的引导上,暂时并未被法律人士纠错。但从整部剧的内容上看,《继承人》实则还是一部披着律政剧皮毛的狗血言情家族斗争剧。
这部剧主线讲的是女主角汤宁的父亲去世,她原本有权继承父亲的股权,但当她获得法学博士从国外留学归来后,才知姑姑、姑父继承了她的应得遗产。而就在调查该事件的过程中,女主角与同为律师的男主角相爱。但男主角竟然是女主角姑父和前妻生的儿子。据悉,男女主将会上演因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而分手再和好的狗血戏码,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剧情和其他都市剧就并无二致了。
反观欧美的律政剧,内涵却相当丰富。拿最经典的《波士顿法律》举例,这部美剧不仅通过一集至少一个司法案件的侦破,探讨了美国文化、社会、法律、宗教以及人性等多方面,而且当律师们在法庭上引经据典地讲出各种法条和判例时,虽然陌生的专业词汇会令观众产生疏离感,但律师的职业形象却在观众心中建立起来,真实判例也拥有了更多的普及性。
在中国,大多数行业剧其实都是用“专业”作为狗血的陪衬。例如同档期播出的,由北大医学院专业人士编剧的《外科风云》,也是因剧中出现诸多医学错误、过分放大男女主角的感情戏,以及设定了狗血的“身世悬念”被诟病。
纵观近两年业内涌现出的行业剧,《青年医生》、《离婚律师》、《亲爱的翻译官》,几乎无一例外是“挂羊头卖狗肉”。确实,在我国,电视剧的定位是大众传播产品,一部剧如果需要博得话题和收视率,必须是“大众化”的,而非“针对性”的。如果专业剧做得过于专业,必定会面临受众变窄的风险。而如何减少风险?编剧只能选择妥协,加入必要的套路和狗血的桥段,让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也能够看得懂,看得下去。
但“行业剧”之所以能够单独分门别类,就是因为它应当承担着传播专业知识、引发观众对某一行业思考的社会责任。而从《继承人》的反响来看,国内编剧也确实需要重新审视目前观众的口味了。与其花工夫绞尽脑汁,撰写迎合市场的套路,不如发挥专长,把“专业剧”真正做到专业,让观众可以在律政剧中看到真实的法律规则,认识到真实的在正义和人性间游弋、挣扎着的法律人,来得更有意义。
□匹诺曹(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