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网络电影>正文

影像志34期:国家机密与个人隐私

时间:2016-06-22 08:39:44    来源:    编辑:    点击:     字号:TT

《维基解密》海报

《维基解密》剧照

朱利安-阿桑奇(资料图)

《维基解密》We Steal Secrets: The Story of WikiLeaks (2013)

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Alex Gibney

朱利安-阿桑奇,“疯狂的白发澳洲人”,他酷爱揭开秘密,并在2006年年底成立“维基解密”网站,接受匿名爆料,如果你手中掌握着某些公共事件、公共机构的秘密,可以通过一种不易暴露身份的方式,发给维基解密,经网站负责人们做过可信度审核后,这些秘密便会以原始不加编辑的状态,呈现在网站上,向全世界公开。这是信息和言论自由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尽管它的实体可能只是阿桑奇手中一台不到3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它让公众了解他们本就有权了解的秘密,其中包括肯尼亚警察滥杀无辜、引起金融连锁反应并成为次贷危机最初导火索的冰岛银行丑闻等。不过,尽管维基解密早已是各国政府的眼中钉,但直到2010年它开始公开大量美军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资料时,才算真正摸到了秘密制造者们的G点,他们以“公开这些信息会危害到国家和民众安全”为由,向阿桑奇宣战了。

秘密公开,或许会对某些人造成伤害,纪录片里就有个例子:在阿桑奇获得的阿富汗战争资料中,有一份包含了向联合国军告密的阿富汗平民名单,如果这份名单公布,告密者极有可能遭到报复。在阿桑奇的“战友”们看来,无论那些平民做过什么,公布一份可能殃及他人性命的信息,既不道德也不合法,阿桑奇将原始资料透明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挑战,而且这种挑战来自他的支持者和他自己。没错,秘密往往是复杂的,把它们藏起来偶尔也有看似合理的原因,一刀切地公开它,并不一定会带来好结果,但也是因为这一点,让制造秘密的人钻了空子,谁能保证,所谓“不应该公开的秘密”当中,没有夹带着为获得一己私利的秘密,比如被美国军方压下来的残杀路透社记者,屠杀平民的录像带。秘密要么被多数人知道,要么被少数人藏匿,藏匿起来便无人监管,无人监管,谁又能言之凿凿地说,它们不应该被公开,公开他们会危害多数人的利益?

这是个难解的矛盾,《维基解密》这部纪录片也没有给出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世界需要阿桑奇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他简单地看待这个被过度复杂化的社会,用最直接的办法去处理,秘密也是一种力量,不该被少数人滥用,一个理想主义者为自由而战办法或许并不完美,但当他只能被困在某个大使馆的方寸空间里时,某些关于自由的承诺和标榜确实像个谎言,确实需要我们为之战斗。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